Typefully
@forrestzh_
Log in
知识工作者的深度系统 Part II
Share
•
3 years ago
•
View on X
知识工作者的深度工作系统 Part II(Thread) 在上一个 thread 中介绍了深度工作对于知识工作者的重要性,以及列举了几个实际的例子。今天的 thread 将结合 Cal Newport 在书中提出的几个建议,分享一些实践的经验。
twitter.com/Tisoga/status/1515663828536598528
Cal Newport 在书中给出了几个建议,这里挑 3 个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详细阐述一下: 1. 安排好你的时间 2. 创建深度工作的环境 3. 充分利用好深度工作的时间
想要实践深度工作,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腾出时间。 意志力与激情也许可以让你保持一段时间内的专注,但是很难持久下去,更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结构化的习惯来实践深度工作,简单来说,就是把深度工作变成你的 routine。 如果把深度工作变成了一种习惯,你就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意志力来克服分心了。
一个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为每天分配深度工作的时间。 Lex Fridman 每天分配 8 个小时用于深度工作,普通人一开始可能很难达到这种水平(因为深度工作是非常消耗脑力和精力的),我个人实践下来,发现每天有 4 个小时的时间能够用来深度工作已经很不错了。 可以根据个人的精力来不断调整这个时间。
我一般会结合 Cal Newport 的 Time Blocking 的方法,每天早上在 calendar 中确定好今天将要深度工作的时间块,然后用日程 block 起来。 这个时间段是被绝对保护的,不会有 meeting,不会和别人闲聊,不会刷社交网络,除非是特别紧急的事情,否则我会隔绝所有打扰。
一些实践: 1. 提前在 IM 上设定好深度工作的状态,并在 bio 中说明你正在进行深度工作,消息会延迟回复(避免老板找不到你) 2. 关闭 IM 的通知,或者可以直接开启免打扰模式,iOS 15 提供了更多的免打扰选项,可以创建一个专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景
接上 3. 更加极端的,可以关闭 wifi,最大限度的隔绝打扰
twitter.com/Tisoga/status/1515698939282194434
Cal Newport 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,说明被网络分心的人是如何重新找回深度工作的状态的: 通过隔绝网络和电子设备来学习编程(当然我不推荐这么极端,只是举一个例子,有时候没有网络可能会更好地专注于当前在做的事)
第二个建议就是创建一个只能进行深度工作的环境。 James Clear 在 Atomic Habits 这本书中提到过,环境会成为一个习惯的 trigger。所以,设定一个专门用来进行深度工作的环境,在这个环境中,不做其他事情,只进行深度工作。 久而久之,你在这个环境中就会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了。
如果只能在一个地方办公,那么我建议可以以站立办公来作为进入深度工作的标志(这一点是从 Lex Fridman 那里学到的)。 进入站立办公状态后就不能在做浮浅工作了,如果要做,就解除站立办公。虽然会有些奇怪,但是目的是为了创建「站立办公 -> 开始进入深度工作」的习惯 trigger。
我在家中的站立办公 setup 非常简单,直接在柜子上放了一个支架,高度正合适。 在公司使用的是一个升降桌,可以很方便地调节。
分配好了深度工作的时间,打造好了环境,接下来就是全身心投入到深度工作中。 大部分未经训练的人可能都很难进行长时间专注,所以一开始不要设定太长的专注时间,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把一个深度工作 session 划分为几个 cycle 的原因。
番茄工作法(pomodoro)是一个很好的训练专注力的技巧,一般默认的番茄时间是 25 分钟,可以先从这个时间长度开始,慢慢进行训练。 目前我最长能够专注 2+ 小时,但这只有在精力非常高的前提下才能做到(充足的睡眠、好的心情,对所做事情有很大热情)。
twitter.com/Tisoga/status/1515740385997651968
我的整个深度工作的流程可以总结为下面这个循环: 计划 -> 深度 cycle -> 复盘 -> 休息 -> 下一个深度 cycle
首先是计划 对于计划,你需要知道两件事: 1. 事情永远是做不完的 2. 你的时间是有限的 曾经有一段时间,我陷入到了「多做事」的状态中,我划掉了一个有一个的 todo,每天都非常忙碌。但是一天下来,回顾今天做了什么的时候,发现重要的事情都没有做。
可以打开你的 todo list 看看还有多少事情没有做,在 Roam 中,显示还有 100+ 个 todo 没有完成(已经是定期精简过的了),高峰期甚至有四五百个待办事项。 后一个是完成的数据,显示已经完成了 4000+ 个 todo。
关键是你完成了多少「重要」的事 我的策略是 todo list 只是我的 backlog,里面存放的都是「可能会做的事」,这个 backlog 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提醒(毕竟人脑确实记不住这么多要做的事情)。
我会 focus 在 MIT(Most Important Things)上 每天早上完成 morning routine 的时候,我会思考一个问题:今天最重要的事是什么? 这些事情可能是来自 todo backlog,也可能是记在脑子里的,没关系,把它写下来(写在哪里都无所谓,我用的工具是 Roam)。
每天不要超过 3 个重点项,因为你的深度工作时间很有限。 通常情况下,我可能并不能全部完成这 3 个重点项,完成 2 个以上就已经很不错了,可以根据每天的状态来调整设定的重点项数量。
至于其他一些任务,我也会列举出来,不过做不做都 ok,毕竟每天的重点项都已经完成了,这些就算是附加工作了。 现在你需要 focus 的就不是完成多少个 todo,而是完成多少个重点项了。
有了计划(重点项)之后,就进入了每天的 deep work session 中。 我一般会把一个 deep work session 分成几个 cycle,每个 cycle 持续 50 分钟左右的时间,然后中间休息 10-20 分钟。 具体的时间周期可以按照你自身的精力和状态来调整,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每个深度 cycle,我都会在 Roam 中创建一个笔记,格式如下图所示。 我会把每个 cycle 分成 3 部分: 1. Plan 2. Note 3. Review
Plan 1. 这个 cycle 需要完成什么?一旦确定了,这个深度工作的时间就只需要关注这件事就可以了; 2. 如何开始?挑选一个小的点来让自己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(我一边会选择在 Roam 中写一些简单的 journal,比如拆解一下任务) 3. 会存在哪些分心的情况? 4. 精力情况如何?
这里使用哪种工具并没有什么影响,关键的是要记录下来,记录 Journal 的过程可以让你放慢速度思考,并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。 未来也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介绍 Journal 的重要性。
Note 这一块就是单纯的日志记录了,把完成当前任务看成是 live 解决一个问题,然后把分析过程记录下来,这样的过程可以让我保持专注。 如果觉得多余,也可以省略这一步。
twitter.com/Tisoga/status/1380904066847404035?s=20&t=CgT6d4PX0Nexv7knXRNFmg
Review 每个深度 cycle 结束后都会花一些时间 review 一下,比如说这个 cycle 有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,或者因为什么分心了,这些都可以记录下来,用来改进下一次的深度 cycle。 要知道,复利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。
完成一个 cycle 后,我一般会休息一段时间,休息时间内可以回复一下消息,刷一下推,看会儿视频。 一个 tip,设定一个倒计时来提示自己进入下一个 cycle,避免网上冲浪的时候忘记了时间。
然后就是循环上面的步骤,直到完成了今天的重点项。 最后需要提的是,Don't push yourself too hard!!! 没有做完没关系,放轻松,明天继续就可以了,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,避免陷入焦虑。
👆🏻上面就是所有关于这套系统的内容,我使用这套流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,这段时间很明显地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产出。 实际上,现在我就在用这套流程来写这个 thread,目前这个深度 cycle 已经持续了 90+ 分钟,这段时间完全没有打扰,也没有刷社交媒体。